服务电话:15319456255

考试辅导

积极传承推广中医文化,发扬中华文明,

帮助更多人享有一技之长,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中医药人才。

复习指导

实践技能病案模拟练习——十六
发布时间:2024-07-08      点击次数:454

病案一

【基本信息】王某,男,29岁。

【病史情况】夏月炎热时贪食寒凉之物,以致吐泻交作,但以呕吐为主,伴见心烦、口苦等,舌苔黄而润,脉滑数。

【诊断】病因为寒、热;病所在阳明、太阴;病机乃胃热脾寒。

【辨证】阳明有热,太阴有寒,寒热错杂于脾胃。

【治法】苦寒降泄,辛温通阳。

【方药】方选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。

黄连6g,黄芩6g,人参6g,干姜3g。

另捣生姜汁1盅,兑入药汤中服。

1剂,水煎服。

【疗效】只服1剂则吐止而安。

【按语】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为辛开苦降甘调之法,能调上下之阴阳以解寒热格拒之势,《伤寒论》中用来治疗上热下寒,寒热格拒所导致的“食入口即吐”。这种呕吐俗称“火吐”,来势较猛,入口即吐不能停留。但“火吐”又分两种。如果是单纯的火热邪气所致的呕吐,则用大黄甘草汤治疗。而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所治的呕吐是在“下寒”的基础上产生的,形成这种病证的原因是误用苦寒的药物伤了阳气,或多食寒凉食物导致脾阳虚弱。脾家虚寒则脾气不升而成热邪在胃,胃气不降则成吐,中州不和则不能升降阴阳,最终难免寒自下寒而热自上热,而成寒热格拒之势,下寒格热于上,所以发生呕吐,同时,也往往伴有腹痛下利等下寒证候。

【医案出处】 (刘渡舟.经方临证指南.天津: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,1993:130.)

【经典温故】 《伤寒论》第359条:“伤寒本自寒下,医复吐下之,寒格,更逆吐下,若食入口即吐,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。”

 

病案二

【基本信息】张某,男,36岁。

【病史情况】平素嗜好饮酒,常饮又多饮,日久之后,酒湿内伤,脾胃失运,中气不和,痰从中生,影响中焦气机升降失调,而成心下痞满之证,伴见恶心呕吐,大便稀溏,每日三四次,虽经多方治疗却难以收功。舌质红,苔白,脉弦滑。

【诊断】病因为湿、痰、热;病所在少阳;病机乃痰湿郁热,阻滞中焦。

【辨证】痰湿阻滞中焦,郁而化热,气机升降失调。

【治法】调和寒热,散结除痞。

【方药】方选半夏泻心汤。

    半夏12g,干姜6g,黄连6g,黄芩6g,

党参9g,大枣7枚,炙甘草9g。

1剂,水煎服。

【疗效】服1剂,大便泻出白色黏液甚多,呕恶大减;再1剂,痞、利俱减;4剂尽除而病愈。

【按语】本案辨证时抓住心下痞而确定为泻心汤证,根据恶心呕吐及有嗜酒酿痰的病史而确立为痰气痞,所以服用半夏泻心汤后从大便泻出许多白色涎而愈,可见古人所谓半夏泻心汤治疗“痰气痞”这一说法并非虚妄。“心下痞”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病证,是指患者感到心下(相当于胃之上脘)部位有一种痞塞不通的不适感,医生采用触按的方法时,一般没有触痛或按痛感。所以,这与结胸证的“心下硬满,按之则痛”或“从心下至少腹硬满疼痛不可按者”有明显区别。

因为病位在“心下”,处于中州,为上下气机升降的交通要道,任何原因,只要能导致中焦气机升降失常而痞塞于心下,都能产生心下痞。所以从病机上说,心下痞属于无形之气痞塞于中焦,与有形实邪凝结于胸中而导致的结胸证截然不同。《伤寒论》第151条说“按之自濡,但气痞耳”,指出了心下痞的证候特点及病机关键。尽管患者自我感觉到心下堵塞,痞闷难忍,但医生按之却濡软而不坚硬疼痛,其主要机制是内无有形之实邪。根据临床所见心下痞的种种表现,一般来说,心下痞的患者腹部总是柔软的,虽然个别患者亦会有按之疼痛的感觉,但绝不像结胸证那样按之石硬,痛不可近。极少数患者有时会在心下部位鼓起一小包,按之则消,抬手又起,这叫作气包,仍属于心下痞范畴,在临床上均需加以注意。

另外需要说明的是,“心下痞”是一个医学术语,患者在叙述症状时往往诉说为胃脘堵塞,如有物内阻,严重者只能端坐而不能俯身。正确地理解患者的自我感觉,对于准确辨证是很有好处的。

脾胃虚弱,气机升降失常是形成心下痞的发病基础,脾气不升则寒从内生,胃气不降则热从内起,这样,又进一步导致了寒热之气错杂于中焦,所以,这一类心下痞又往往被称为“寒热错杂痞”。半夏泻心汤是治疗寒热错杂痞的代表方,本方集寒热补消之药于一体,能清上温下、辛开苦降,目的在于调和脾胃功能,恢复气机之升降以开痞塞。本方由于以半夏为主,具有化痰和胃降逆之功,所以针对“痰气痞”而设立。痰气内阻,容易引起胃气上逆而发生恶心、呕吐或呕逆等证,所以本方临床辨证的特点是以胃气上逆为主。至于内夹水饮的“饮气痞”,以及客气上逆的“客气痞”,则分别用生姜泻心汤及甘草泻心汤治疗。

【医案出处】(刘渡舟.经方临证指南.天津: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,1993:59.)

【经典温故】 《伤寒论》第149条:“伤寒五六日,呕而发热者,柴胡汤证具,而以他药下之,柴胡证仍在者,复与柴胡汤。此虽已下之,不为逆,必蒸蒸而振,却发热汗出而解。若心下满而硬痛者,此为结胸也,大陷胸汤主之;但满而不痛者,此为痞,柴胡不中与之,宜半夏泻心汤。”

 

病案三

【基本信息】程某,女,25岁。

【病史情况】初春感寒后,出现发热,头痛,恶风寒,呕吐,面色红赤。脉浮,舌苔白润。

【诊断】病因为寒;病所在太阳、阳明;病机乃太阳阳明合病,卫气失宣,胃气上逆。

【辨证】外受风寒,太阳与阳明合病。

【治法】发汗解表,降逆止呕。

【方药】方选葛根加半夏汤。

    葛根12g,麻黄6g,桂枝6g,生姜6g,

半夏9g,白芍6g,大枣7枚,炙甘草6g。

2剂,水煎服,每日1剂。

【按语】本案为太阳与阳明合病。发热,恶风寒,头痛而脉浮,是病在太阳经;面色红赤,呕吐,是病在阳明经。《伤寒论》说“阳明病,面合赤色,不可攻之”,说明了面色红赤是属于阳明经表的病变。经中有邪,就会影响到在里的脏腑之气失和,所以胃气上逆而呕吐。治疗合病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根据邪气偏重于哪一经,做到分清主次,二经兼顾。本案就是根据这一原则选用葛根汤,治疗重点在太阳经,同时兼顾阳明经。如尤在泾所说:邪盛于外而之内者,仍当先治其邪。

【疗效观察】服药后汗出热退,呕吐止。

【医案出处】(刘渡舟.经方临证指南.天津: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,1993:21.)

【经典温故】 《伤寒论》第33条:“太阳与阳明合病,不下利,但呕者,葛根加半夏汤主之。”

 

病案四

【基本信息】吴某,女,42岁。

【病史情况】患高血压病已3年,遍服中西药均无显效,于1962年夏从南方赴京求治于秦老。观其服用的中药处方,大都是生石决明、灵磁石、生龙骨、生牡蛎、杭菊花、双钩藤、生白芍、桑寄生、怀牛膝等平肝降逆辈。患者形体肥胖,自述头晕胀痛,眩晕甚时如坐舟中,频欲吐,曾数次呕出大量清涎;饮食欠馨,胸脘部常有胀闷感,心悸,多梦,二便尚可。舌质淡,苔薄白腻,脉象右寸关滑甚。

【诊断】病因为寒、饮;病所在太阴、阳明;病机乃中阳不足,寒饮上逆。

【辨证】中阳不足,寒饮上逆。

【治法】温中化饮,利水降逆。

【方药】方选半夏干姜散。

    法半夏9g,淡干姜9g,云茯苓9g。水煎服。

【疗效观察】2天后,患者兴致而来,言几年来服药后从未如此舒服,因此2天即把3剂药痛快服完。嗣后以温中化饮法加减,治疗月余病愈,患者高兴返里。

【按语】观此患者之形证,乃中阳不足,寒饮上逆所致,且患者数年所服中药多系寒凉重降之品,更伤中焦,故当温中止呕,以《金匮要略》半夏干姜散加味治之。

【医案出处】[吴大真.秦伯未经方验案举隅.国医论坛,1986(2):20-21.]

【经典温故】 《金匮要略·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》第20条:“干呕,吐逆,吐涎沫,半夏干姜散主之。”

 

病案五

【基本信息】王某,女,48岁。

【病史情况】1990年因患右乳低分化癌,在肿瘤医院做乳癌根治术,术后已进行过2次化疗。1991年9月患者再次来我院行化疗治疗。化疗用药:氟脲嘧啶500mg,5%葡萄糖250mL,静脉滴注,连用4天;卡铂200mg,5%葡萄糖250mL,静脉滴注,隔日1次。应用化疗药物2天后,患者出现恶心呕吐,不欲进食,胸脘满闷,精神倦怠,四肢无力。

【诊断】病因为药毒、湿、热;病所在太阴;病机乃湿热(毒)内停,气机升降失常。

【辨证】湿热中阻,气机不畅。

【治法】清热化湿,降逆止呕。

【方药】方选三仁汤加减。

    杏仁12g,滑石15g,通草5g,白豆蔻6g,

竹叶10g,厚朴6g,生薏苡仁15g,法半夏10g,

砂仁6g,黄连5g,生姜6g。

每日1剂,水煎分2次温服。

【疗效观察】服药3剂后,患者恶心呕吐好转,但仍不欲进食。前方去生姜加焦三仙各10g,继服6剂,结果恶心呕吐症状消失,饮食日渐增加,继用补益气血、调理脾胃之剂善其后。

【按语】本案乃系运用化疗药物后出现的副作用。呕吐的病机主要是胃失和降,气逆于上。化疗药物多系温燥或苦寒之品,易损伤人体正气,致脾胃功能紊乱。脾胃不和,不能运化水湿,水湿中阻,郁而化热,致胃气上逆。三仁汤之制方具有宣上、畅中、渗下之功。本案例治疗取三仁汤畅中之功,在清热化湿的同时,加入砂仁合法半夏、白豆蔻、厚朴化浊、行气、止呕;并针对呕吐这一主要症状,加生姜、黄连以辛开苦降,以顺应“胃以降为顺”之机能而止呕。

【医案出处】[吕启珍.吴观之运用三仁汤的经验.北京中医,1995,(4):7.]

【经典温故】 《温病条辨·上焦篇》第43条:“头痛恶寒,身重疼痛,舌白不渴,脉弦细而濡,面色淡黄,胸闷不饥,午后身热,状若阴虚,病难速已,名曰湿温。汗之则神昏耳聋,甚则目瞑不欲言,下之则洞泄,润之则病深不解。长夏、深秋、冬日同法,三仁汤主之。”

 

注:搜索并关注山西师承教育微信公众号,了解更多中医专长备考知识。

大公号二维码.png

您感兴趣的信息
上一条:实践技能病案模拟练习——十五
下一条:实践技能病案模拟练习——十七(腹痛病案5例)

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