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案一
【基本信息】李某,女,54岁。
【病史情况】右胁疼痛,旁及胃脘,痛势剧烈难忍,满床乱滚,大汗淋漓,只有在注射杜冷丁后才能勉强止痛一时。其人形体肥胖,面颊红赤,口苦泛恶,不能饮食,大便已4天未解,小便黄赤涩痛。舌体红绛,苔根黄腻,脉沉滑有力。西医确诊为胆囊炎,但不排除胆石症。
【诊断】病因为湿、热;病所在少阳、阳明;病机乃湿热阻滞少阳、阳明,腑气不畅。
【辨证】湿热内阻,少阳气机不利,阳明腑气不通。
【治法】疏利少阳,通腑泻热。
【方药】方选大柴胡汤加味。
柴胡18g,黄芩9g,半夏9g,生姜12g,
大黄9g,枳实9g,白芍9g,郁金9g,
陈皮12g,牡蛎12g。
药煎成后,1剂分3次温服。
【疗效】一服后痛减;再服后大便通行,心胸得爽,口苦与恶心皆除;三服尽则疼痛止。
【医案出处】 (刘渡舟.经方临证指南.天津: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,1993:91.)
【经典温故】 《伤寒论》第103条:“太阳病,过经十余日,反二三下之,后四五日,柴胡证仍在者,先与小柴胡汤;呕不止,心下急,郁郁微烦者,为未解也,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。”
病案二
【基本信息】刘某,男,1996年6月13日初诊。
【病史情况】患者1周前出现鼻塞流涕,身热,测体温37.6℃,服感冒颗粒后外感症状微解,但仍身热不除,每于午后潮热面赤,头痛,两胁不适,大便3天不行,舌红,苔薄黄,脉弦有力。
【诊断】病因为热;病所在少阳、阳明;病机乃少阳郁热,阳明热结。
【辨证】邪热内结,少阳阳明并病。
【治法】和解少阳兼治阳明。
【方药】方选柴胡加芒硝汤。
柴胡6g,党参6g,黄芩9g,半夏9g,
炙甘草3g,生姜4片,大枣4枚,芒硝5g(冲)。
2剂,每日1剂,水煎服。
【疗效】2剂热退而愈。
【按语】中医有天人相应,六经合于六气的理论,日晡指午后申时,大约下午3点到5点钟的时间。午后申时,正是自然界燥气旺盛之时,人体阳明之气此时最为强盛,故而抗邪有力,散邪外出而发热。小柴胡汤调和寒热,透邪外达,芒硝咸寒,善泻热软坚而润燥,故而对正气较虚,里实不甚的少阳阳明两阳并病案有奇效。
【医案出处】[李艳锋,张恒,张致祥.《伤寒论》六柴胡汤之临床运用举隅.陕西中医,2009,30(9):1242.]
【经典温故】 《伤寒论》第104条:“伤寒十三日不解,胸胁满而呕,日晡所发潮热,已而微利。此本柴胡证,下之以不得利;今反利者,知医以丸药下之,此非其治也。潮热者,实也。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,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。”
病案三
【基本信息】范某,男,47岁, 2002年2月9日初诊。
【病史情况】患者2个月前因感冒发烧住院治疗,当时发热,恶寒,咳嗽胸痛,吐黄稠痰,血常规高(具体不详),经省、市两家医院诊断为“肺部感染”“脓胸”。用消炎抗感染治疗后,该患者全身症状消失,唯左侧胸痛仍剧烈,呼吸、咳嗽均牵引胸胁作痛,吐黄稠痰,两胁痛,大便不畅,小便黄,口不渴而苦,低热,体温37.2℃~37.5℃。舌质稍红,苔薄黄腻,脉弦偏数。
【诊断】病因为痰、热;病所在少阳;病机乃痰热阻滞少阳焦膜气机。
【辨证】风寒化热入里,痰热阻滞少阳焦膜气机。
【治法】和解少阳,清热化痰。
【方药】方选小柴胡汤加味。
太子参15g,柴胡10g,黄芩10g,法半夏10g,
瓜蒌皮10g,郁金10g,天花粉15g,生牡蛎15g,
蒲公英15g,葛根15g,金银花15g,生甘草5g。
10剂,每日1剂,水煎分2次服。。
【疗效观察】2002年2月19日二诊:服前方10剂后,患者低热退,胸痛减轻,偶有胸痛但闷痛稍有减轻,痰量减少,饮食增加,二便通畅,睡眠安静,舌质红,苔薄黄腻,脉浮缓偏好。守原方加生薏苡仁20g,每日1剂,水煎分2次服。
2002年3月5日三诊:服上药14剂后,患者自觉左胸部疼痛基本消失,早晨起床后仍有几声咳嗽,吐少量黄脓痰,食纳尚可,睡眠安静,二便正常,舌尖红,苔薄黄腻,脉缓有力。嘱患者继服前方。
2002年4月9日四诊:服前方35剂。2002年4月5日复查胸片示:①左侧胸壁包裹积液。②左侧肺部感染,胸腔积液明显收转。③左侧胸膜肥厚。患者自觉症减轻,不咳嗽,胸胁不痛,深呼吸时左胸部有轻度隐痛,有少量黄稠痰,纳食正常,睡眠安静,二便通畅,舌淡红,苔浮黄腻,脉缓有力。处方:党参15g,柴胡10g,法半夏10g,黄芩10g,炙甘草5g,瓜蒌皮10g,郁金10g,生牡蛎15g,芦根15g,蒲公英15g,生薏苡仁15g,藿香10g,厚朴10g。每日1剂,水煎分2次服。
2002年4月23日五诊:患者服上药14剂后,胸胁无不适,呼吸顺畅,不咳嗽,早间有少许白痰,饮食、睡眠、二便均正常,舌淡苔白润,脉缓有力。守上方再进10剂后停药。
2002年5月上旬随访,患者停药后一切正常,胸不痛,不咳嗽,临床痊愈。
【按语】脓胸为肺部感染而成,从部位看属于中医胁痛范畴。本案发作时经西药抗感染治疗,前后近2个多月,低烧不退,胸痛,黄痰不止,舌红黄苔,实因湿热蕴结于胸肺,且有气阴受伤之虞,故用柴胡、黄芩透发于外、清泄于内,用太子参配天花粉、芦根清热生津益气,用半夏、瓜蒌、郁金、天花粉、芦根清湿热、理气止痛以化痰,用金银花、蒲公英既清热又解毒,后加入生薏苡仁、厚朴、藿香加强芳香淡渗之功。本病前后病程较长,前后用西药抗感染,如能同时配合中药清湿热、解表邪,使病邪外透内清,兴许疗程更短,收效更快。
【医案出处】(张光荣.陈瑞春学术经验集.北京:科学出版社,2015:309.)
【经典温故】 《伤寒论》第96条:“伤寒五六日,中风,往来寒热,胸胁苦满,嘿嘿不欲饮食,心烦喜呕,或胸中烦而不呕,或渴,或腹中痛,或胁下痞硬,或心下悸,小便不利,或不渴,身有微热,或咳者,小柴胡汤主之。”
病案四
【基本信息】罗某,男,37岁, 1996年3月25日初诊。
【病史情况】患者自诉右胁痛反复发作3年。1993年查乙肝两对半示:1、5阳性。1996年复查乙肝两对半示:1、4、5阳性。症见:右胁隐痛,腹部微胀,纳食尚可,大便如常,小便偏黄,夜寐尚好,舌淡红,苔薄白,脉细弦。
【诊断】病因为湿、毒;病所在厥阴、少阳;病机乃湿毒郁滞肝经,少阳气机郁滞。
【辨证】湿毒郁滞肝经,少阳气机郁滞。
【治法】疏肝理气,调和肝脾,兼佐解毒。
【方药】方选小柴胡汤加减。
柴胡10g,黄芩10g,党参15g,法半夏10g,
炙甘草5g,白花蛇舌草15g,忍冬藤15g,白马骨15g,
郁金10g,川楝子10g。
15剂,日1剂,水煎服。
【疗效观察】1996年4月8日二诊:服上药15剂后,患者腹胀已除,但精神欠佳,食纳尚可,口渴微饮,夜寐安静,舌红,苔薄白,脉弦细软。乙肝两对半示:1、4、5阳性。仍守上方再进10剂。
1996年4月18日三诊:服药后,患者自觉精神状态良好,早晨觉口唇略干,其余皆正常,舌红,苔薄白,脉弦缓。守上方加炒谷芽10g、炒麦芽10g、青皮10g、陈皮10g,每日1剂,水煎分2次服。
1996年11月22日四诊:患者常在工地工作,无暇来诊,一直服用上药共进104剂,自觉胁间无不适,纳食、二便均正常,舌苔薄黄,舌质红,脉弦软。谷丙转氨酶186U/L,谷草转氨酶83U/L。乙肝两对半示:1、4阳性。拟从原方党参改太子参15g,加白茅根15g、芦根15g,每日1剂,水煎分2次服。
1996年12月21日五诊:服上药15剂后,患者无明显不适,偶尔腹微胀,嗳气,口不干苦,小便黄,舌边尖红,苔薄白,脉软。处方:柴胡10g,黄芩10g,茵陈10g,白茅根15g,青皮10g,陈皮10g,炒谷芽10g,炒麦芽10g,党参15g,法半夏10g,白花蛇舌草15g,忍冬藤15g,白马骨15g,郁金10g,川楝子10g,炙甘草5g。每日1剂,水煎分2次服。
1997年2月26日六诊:服上药30剂,患者自觉无明显症状,小便清长,口不干不苦,舌质稍红,苔薄白,脉弦细软。乙肝两对半检查已全部转阴,谷丙转氨酶97U/L,谷草转氨酶85U/L,仍守上方,每日1剂,水煎分2次服。
1997年3月22日七诊:服上方15剂后,患者自觉精神状态良好,白天劳累,夜间加班亦无不适,饮食正常,夜寐安静,舌质淡红,苔薄白,脉弦软而数,两寸不足。复查肝功能正常。嘱其间断服用上药,以资巩固。
1998年2月8日来诊,患者肝功能正常,乙肝两对半检查呈阴性,近一年间未出现反复。患者因工作劳累,经常服用上药调理,无任何不适,临床痊愈。
【按语】乙型肝炎的临床指针以两对半为依据,肝功能有的有波动,有的无任何反应。临床症状多以消化系统症状出现,如饮食呆滞、脘腹微胀、肋间闷胀、大便不爽等。其治疗大法以疏肝理气、调和肝脾为主,或佐清热解毒,选白花蛇舌草、白马骨、野菊花、忍冬藤等之中一二味,或四者同用,因病情与体质而异,总以不伤脾胃为原则。从实践来看,其疗效是理想的,尤以小儿的阴转率较高。
【医案出处】(张光荣.陈瑞春学术经验集.北京:科学出版社,2015:310.)
【经典温故】 《伤寒论》第96条:“伤寒五六日,中风,往来寒热,胸胁苦满,嘿嘿不欲饮食,心烦喜呕,或胸中烦而不呕,或渴,或腹中痛,或胁下痞硬,或心下悸,小便不利,或不渴,身有微热,或咳者,小柴胡汤主之。”
病案五
【基本信息】邹某,男,56岁, 1995年12月11日初诊。
【病史情况】患者就诊时症状:面色黧黑,形体瘦弱,食纳尚可,四肢浮肿,腹大青筋暴露,肠鸣气滞,大便软,日3~4行,小便黄,口不苦,淡而无味。舌苔薄白,舌质稍红,脉缓稍弦。有血吸虫病史。B超示:肝硬化中度腹水,脾大,胆中壁粗糙。胃镜示:十二指肠球部溃疡。血压正常。血常规:WBC12.5×109/mm3,N 0.76,L 0.19。尿常规未见异常。患者在乡里多次服利尿药,腹水及四肢浮肿暂时消退,精神疲惫。临床诊断:血吸虫病,肝硬化腹水。
【诊断】病因为水、瘀;病所在厥阴、太阴;病机乃瘀水阻滞气机,肝郁脾虚。
【辨证】瘀水阻滞气机,肝郁脾虚。
【治法】疏肝理气,健脾利水,活血化瘀。
【方药】方选四逆散加味。
柴胡10g,赤芍10g,白芍10g,枳壳10g,
青皮10g,陈皮10g,郁金10g,白术10g,
广木香10g,大腹皮10g,海桐皮20g,佛手10g,
墨旱莲15g,益母草15g,炒鸡内金10g,炒谷芽15g,
炒麦芽15g,炙甘草5g。
15剂,日1剂,水煎服。
【疗效观察】1995年12月25日二诊:服前方15剂,患者腹胀减轻,按之柔软,下肢浮肿消退,食纳可,多食则腹胀,大便稀软,日行1次,小便黄,口不干苦,舌质淡红,苔白略腻,脉缓不弱。守上方去海桐皮,炒谷芽、炒麦芽改为10g。每日1剂,水煎分2次温服。
1996年2月5日三诊:前方共进30余剂,患者症状基本消失,头面四肢均无浮肿,食纳正常,脸色转为清亮有光泽,精神好转,舌质淡红,苔白,脉缓有力。守上方加三棱6g、莪术6g。每日1剂,水煎分2次温服。
1996年5月15日四诊:患者服前方60余剂,自觉无任何不适,饮食、二便、睡眠均正常,精力充沛,能从事轻体力劳动,舌淡苔稍厚,脉缓有力。嘱其仍以上药巩固,每日1剂。
1997年5月13日五诊:患者自行隔日服上药1剂,一年多均未中断服药,自觉无任何症状,饮食、二便、睡眠正常,面色清亮有泽,脉舌均属正常。处方:柴胡10g,太子参15g,枳壳10g,赤芍10g,白芍10g,炙甘草5g,白术10g,郁金10g,木香10g,佛手10g,炒谷芽10g,炒麦芽10g,炒鸡内金10g,墨旱莲15g,益母草15g,三棱6g,莪术6g、生龙骨15g,生牡蛎15g。嘱其隔日1剂,水煎服。
1997年9月23日复查B超示:肝硬化,胆囊壁毛糙,脾稍大。与1997年2月27日B超对照,肝无坏的变化,质中等,略缩小。患者自觉皆无不适,能参加劳动,可负重50多公斤,病情稳定,临床痊愈。
【按语】本案肝硬化腹水,其治疗过程循序渐进,未见任何反复。其中药治则为疏肝理气,健脾和胃,适度加入软坚散结药,始终以四逆散加味,本着补而不壅、疏而不利、行气不伤气、活血不动血、软坚不伤正的原则,总之,以柔克刚,取其平淡建功。值得一提的是,笔者治疗肝硬化病例甚多,唯此例一举成功,并已观察追访近6年,患者健康如常,仍能参加体力劳动,未复发病,对该病的治疗,有如此疗效者,尚属首例。细推之,除了上述病证相宜,治疗得当而外,还有一个重要因素,即患者为农民,平素很少用药,对中药的敏感性高,只要药中肯綮,疗效稳定。
【医案出处】(张光荣.陈瑞春学术经验集.北京:科学出版社,2015:312.)
【经典温故】 《伤寒论》第318条:“少阴病,四逆,其人或咳,或悸,或小便不利,或腹中痛,或泄利下重者,四逆散主之。”
注:搜索并关注山西师承教育微信公众号,了解更多中医专长备考知识。
上一条:实践技能病案模拟练习——十八(腹胀病案4例)
下一条:实践技能病案模拟练习——二十(便秘验案5例) |
返回列表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