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案一
【基本信息】张某,女,32岁。
【病史情况】每当午后即觉腹中疼痛,痛时自觉腹肌向内抽掣拘急。该患者饮食、二便基本正常,但月经衍期,每次行经需10天左右,经色黑紫,夹有血块。脉弦细如按刀刃,舌质绛紫,苔薄白润。
【诊断】病因为瘀血;病所在厥阴、太阴;病机乃气血不和。
【辨证】脾之气血不和,肝木横逆克犯脾土。
【治法】通阳益脾,敛肝和络。
【方药】方选桂枝加芍药汤。
桂枝10g,白芍30g,生姜10g,大枣12枚,
炙甘草10g。
6剂,,日1剂,水煎服。
【疗效】连服6剂,腹痛止,拘急解,转方用当归芍药散而愈。
【按语】柯韵伯称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,乃滋阴和阳、调和营卫、解肌发汗之总方。而桂枝汤之所以能滋阴和阳、调和营卫,则首先在于其能调和脾胃之气。众所周知,营卫生成于水谷,而水谷转输于脾胃,所以脾胃之气旺盛则营卫生化之源充足,营卫和调则气血阴阳随之也和。从桂枝汤组方的五味药物来看,桂枝、生姜、大枣、炙甘草自古以来都是厨房中的常用的调料,有健脾开胃、促进食欲的作用,所以桂枝汤实际上善能调补脾胃,通过调补脾胃的治疗方法,重用白芍,使其能和脾阴,利血脉,又能柔肝缓急以止疼痛。临床上凡见有腹满时痛、下利、舌质偏红、苔薄白而脉弦细者,多属脾胃气血阴阳失和,选用本方治疗,每能取效。。
【医案出处】 (刘渡舟.经方临证指南.天津: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,1993:11.)【经典温故】 《伤寒论》第279条:“本太阳病,医反下之,因而腹满时痛者,属太阴也,桂枝加芍药汤主之;大实痛者,桂枝加大黄汤主之。”
病案二
【基本信息】李某,女,15岁。
【病史情况】病起于外感,高热(体温39.5℃),头痛,肢体酸楚,至五六日后,突发上腹部疼痛,午后发热更甚,经某医院诊断为急性腹膜炎,准备收住院治疗。其父考虑到经济比较困难,转而求治于中医。切脉弦紧有力,舌质红绛而苔腻,皮肤亢热,腹部板硬疼痛、拒按,大便已7日未解,小便短赤,时发谵语。
【诊断】病因为水饮、火;病所在少阳;病机乃水火交结,阻滞中焦。
【辨证】水火交结,阻滞中焦焦膜。
【治法】泻热逐水,峻下破结。
【方药】方选大陷胸汤加味。
大黄6g,芒硝6g,甘遂末1g(另包),冬瓜子15g,
薏苡仁15g,桃仁9g,滑石9g,芦根15g。
先煎大黄等物,汤成去滓,纳入芒硝微沸,再下甘遂末和匀,温分2次服下。
【疗效】初服后约1小时,大便作泻,但不畅快;二服后不久,大便与水齐下,随之脘腹疼痛顿释,发热渐退。
【医案出处】(刘渡舟.经方临证指南.天津: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,1993:50.)【经典温故】 《伤寒论》第149条:“伤寒五六日,呕而发热者,柴胡汤证具,而以他药下之,柴胡证仍在者,复与柴胡汤。此虽已下之,不为逆,必蒸蒸而振,却发热汗出而解。若心下满而硬痛者,此为结胸也,大陷胸汤主之……”
病案三
【基本信息】李某,女,36岁。
【病史情况】患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,右侧少腹疼痛,伴见低热不退,胸胁苦满,月经衍期未至,带下极多。舌质绛,苔黄白夹杂,脉沉滑。
【诊断】病因是湿、热、瘀;病所在厥阴、少阳;病机乃湿热瘀互结。
【辨证】湿热瘀互结厥阴、少阳。
【治法】清热利湿,活血化瘀。
【方药】方选大柴胡汤合大黄牡丹汤加减。
柴胡15g,黄芩6g,大黄9g,枳实9g,
赤芍15g,牡丹皮15g,桃仁15g,冬瓜子30g,
薏苡仁30g,茯苓30g,桂枝6g,苦参6g。
2剂,水煎服,每日1剂。
【疗效观察】服药2剂后,患者少腹疼止,热退,月经来潮,再稍加调理而愈。
【医案出处】(刘渡舟.经方临证指南.天津: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,1993:92.)
【经典温故】 《伤寒论》第165条:“伤寒发热、汗出不解,心中痞硬,呕吐而下利者,大柴胡汤主之。”
病案四
【基本信息】张某,男,23岁。
【病史情况】腹痛1天,发热呕吐,继则腹痛转入右下腹,经西医诊断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,先后用抗生素等药治疗,疼痛持续不解,且发热呕吐。患者不愿手术而求治于中医。症见:面色青黄,神色困惫,右少腹持续疼痛,阵发性加剧,有明显压痛、反跳痛及肌紧张,包块如掌大,畏寒发热,剧痛时四肢冰冷,苔黄有津,脉滑数。体温38.7℃,血常规示WBC 20×109/L。
【诊断】病因为寒、湿、热;病所在阳明、厥阴;病机乃蕴结瘀阻,腐败成脓。
【辨证】肝阳不足,湿阻蕴毒,瘀阻肠间。
【治法】助阳散结,祛瘀排脓。
【方药】方选薏苡附子败酱散。
薏苡仁90g,炮附子30g(先煎),败酱草30g。嘱其浓煎顿服。
4剂,日1剂,水煎服。
【疗效观察】4剂后患者疼痛大减,呕吐止,体温正常,白细胞下降;继服上方6剂,白细胞总数10×109/L,右下腹包块不消;再服上方20余剂,包块消失而愈。
【按语】周师尝谓,“肠痈是内痈,气血为毒邪壅塞不通所致;若气血畅流,痈无由生。而气血的运行依凭着阳气的鼓动,阳郁湿盛、气血不能畅流是其主要病机”。据临床所见,肠痈初以发热、呕吐、腹痛为主,如疼痛阵发,脚蜷屈,时呈肢厥,舌多白腻,有津不渴。若转为慢性,则多呈寒湿之象,周师提出了“热可清、寒可温、湿宜燥”的治疗原则。本病血常规白细胞多偏高。周师谓:“疾病的发展过程并非固定不变,今白细胞虽高而呈寒象,就应温阳祛寒。仲景立温阳之法,热药治之确可收效。”周师用仲景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肠痈辨证有寒湿者屡建速效。若腹痛甚,加白芍30g,大剂频服。
【医案出处】[唐祖宣.老中医周连三运用温阳法的经验.上海中医药杂志,1982(5):5-6.]
【经典温故】 《金匮要略·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》第3条:“肠痈之为病,其身甲错,腹皮急,按之濡,如肿状,腹无积聚,身无热,脉数,此为肠内有痈脓,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。”
病案五
【基本信息】巴某,女,38岁。
【病史情况】患附件炎三四年,经常两侧少腹疼痛,受寒或劳累即加重,反复发作,经久不愈,经青霉素、鱼腥草等消炎治疗,效果不佳。初诊症见慢性病容,精神欠佳,虚肥,四肢不温,恶寒,附件处压痛明显。舌质淡,苔白,脉细数而无力。妇科检查及B超诊断为附件炎。
【诊断】病因为湿、热;病所在厥阴;病机乃苦寒伤阳,湿滞血瘀,腐败成脓。
【辨证】湿热内蕴,过用苦寒,伤及阳气,湿滞血瘀,腐败成脓。
【治法】辛热散结,活血消肿。
【方药】方选薏苡附子败酱散。
薏苡仁30g,熟附子15g,败酱草20g。水煎温服,
3剂,每日1剂,水煎温服。
【疗效观察】方用3剂后,腹痛消失;复投4剂,顽疾得愈;随访2年,未见复发。
【按语】附件炎系妇科常见炎性病症,病因甚多,或虚或实,或虚实夹杂。上述两案例虽病情不同,但其病机均不外阳虚寒凝,湿滞血瘀,经络不通,以致少腹绞痛,故选用薏苡附子败酱散。薏苡仁善于开壅结,导湿浊;附子能振奋阳气,疏通经络;败酱草泻热散结,破血消肿。三者合用,功效尤佳。
【医案出处】[王树平.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附件炎.浙江中医杂志,1996,(1):8.]
【经典温故】 《金匮要略·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》第3条:“肠痈之为病,其身甲错,腹皮急,按之濡,如肿状,腹无积聚,身无热,脉数,此为肠内有痈脓,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。”
注:搜索并关注山西师承教育微信公众号,了解更多中医专长备考知识。
上一条:实践技能病案模拟练习——十六
下一条:实践技能病案模拟练习——十八(腹胀病案4例) |
返回列表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