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案一
【基本信息】宋某,男,72岁。
【病史情况】2000年12月7日以“间断性腹泻4个月,胸闷、心前区不适感4小时”为主诉由门诊收入院。既往史:患者有间断性腹泻病史4个月,腹泻时服黄连素、氟哌酸可缓解;有糖尿病病史6年,中风病史3年,冠心病病史2年。现病史:患者4小时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前胸心前区不适,在门诊测血压198/110mmHg,心电图示窦性心律、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、前侧壁心肌缺血。入院后西药给予扩冠、降压、抗凝药物。中医辨证为气阴不足,血瘀心脉,给予生脉饮合丹参饮及活血化瘀药物,胸闷、心前区不适感迅速缓解但腹泻加重,即在上方中加入诃子、煨肉豆蔻、焦三仙、炒玉米,患者腹泻无好转亦无加重,每日腹泻1~2次;上方服至12剂时腹泻加重,呈稀便,每日3~4次,无脓血,无里急后重,舌质红,苔薄黄,脉弦细,治疗改为补肾固涩止泻,予四神丸合赤石脂、禹余粮,加健脾止泻之品;服药2剂,腹泻加重,一晚上腹泻8次,患者自己无法控制,又请西医内科会诊,给以贝飞达、舒利启能治疗,腹泻反而加重,每日泻20余次。科内会诊:患者精神尚好,语声高,面色红,食欲、食量正常,口干,口臭,稀水样便,有腐臭味,腹泻前腹胀,腹中肠鸣,泻后胀减,有肛门灼热感,无里急后重,无脓血,体温38℃,舌质红,苔黄而干,脉弦有力。
【诊断】病因为热、燥屎;病所在阳明;病机乃胃肠积热,燥屎内结,腑气不通。
【辨证】胃肠积热,燥屎内结,热结旁流。
【治法】峻下热结。
【方药】方选大承气汤。
生大黄15g(后下),芒硝10g(冲服),川厚朴10g,枳实10g。
【疗效】药后患者泻出稀便内夹杂质硬之粪块五六枚,第2次为稀便,臭秽,随之腹胀、腹中肠鸣明显减轻;上方继服2剂,大便每日1次,已成形,继服和胃消导、健脾之剂以善后。
【按语】热结旁流证为腑热炽盛,积滞内结不出,迫肠中浊液从旁而下所致。“旁流”是现象,“热结”是其本质。六腑以通为用,故治疗以寒下通之,宜用大、小承气汤下其实热,即“通因通用”之法,如《类经》所谓:“火热内蓄,或大寒内凝,积聚留滞,泻利不止,寒滞者以热下之,热滞者以寒下之,此通因通用之法也。”对于热结旁流证,临证时一定要详细询问病史,全面了解病情,四诊合参。特别是对于老年及婴幼儿患者,今之医者多不敢用攻伐之品,而喜补养,往往更易忽视,致有些热结旁流不能正确诊断治疗。案中患者虽为高龄高血压、冠心病患者,腹泻日久,但精神尚好,语声高,面色红,食欲、食量正常,且见泻下臭秽,肛门灼热,舌质红,苔黄而干,脉弦有力,又考虑该患者喜肉食,加之又屡进温阳固涩之品,致使湿热积滞大肠,燥屎内结,方选大承气汤泻下燥屎有形之邪,积热即下,六腑即通,邪去则病安,症状随之而解
【医案出处】 [史小青,王振涛.大承气汤治疗重症热结旁流的体会.上海中医药杂志,2003, 37(3):28.]
【经典温故】 《伤寒论》第320条:“少阴病,得之二三日,口燥咽干者,急下之,宜大承气汤。”
《伤寒论》第321条:“少阴病,自利清水,色纯青,心下必痛,口干燥者,可下之,宜大承气汤。”
《伤寒论》第322条:“少阴病,六七日,腹胀,不大便者,急下之,宜大承气汤。”
病案二
【基本信息】赵某,女,35岁,1998年9月21日初诊。
【病史情况】患者患有腹泻6年,每日泻下10余次,呈水样便,纤维结肠镜检查示慢性结肠炎,目前须每日口服复方苯乙哌啶6片方能减少腹泻,形体渐瘦,面黄无华,舌苔薄黄腻,舌质淡紫,脉细。
【诊断】病因为虚、湿;病所在太阴、少阴;病机乃肾气不固,脾虚湿停。
【辨证】下元不固,滑脱不禁,中焦失运,水湿内停。
【治法】温肾固涩,健脾利湿。
【方药】方选赤石脂禹余粮汤加减。
赤石脂30g,禹余粮30g,熟附子6g,焦白术10g,
党参12g,泽泻12g,怀山药12g,炮干姜5g,
肉桂3g(后下)。
【疗效】药服2剂后,患者腹泻次数减少;7剂后已基本不服复方苯乙哌啶;14剂后每日大便2~3次,成形;21剂后,腹泻进一步减少,遂改为赤石脂12g、禹余粮12g,加茯苓12g、炒薏苡仁15g;续服1个月,诸症告愈。
【按语】赤石脂禹余粮汤出自《伤寒论》,由赤石脂、禹余粮所组成,具有收敛固脱、涩肠止泻的作用,主治久泻、久痢、肠滑不能固摄者。方中赤石脂味甘涩,性温,入脾胃、大肠经,涩肠止血、收敛生肌。禹余粮涩肠止血。因此,赤石脂禹余粮汤以收敛固涩为特点,故一般认为,凡泄泻有实者不宜本方,以防闭门留寇。而观之于临床,纯虚无实之泄泻极少,笔者认为不必过于受纯虚无实之限制,如虚多实少时,可在运用其他方药的基础上,佐以赤石脂、禹余粮等药,攻补兼施、疏收并用,往往效果更加明显。
【医案出处】[陈涤平.古方辨治久泻5则.安徽中医学院学报,2002, 21(6):240.]
【经典温故】 《伤寒论》第159条:“伤寒,服汤药,下利不止,心下痞硬。服泻心汤已,复以他药下之,利不止。医以理中与之,利益甚。理中者,理中焦也,此利在下焦,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。复不止者,当利其小便。”
病案三
【基本信息】陈某,女,19岁。
【病史情况】外感风寒已四五天,头身尽痛,发热恶寒,大便作泻,每日四五次,腹中绵绵作痛,曾服藿香正气散无效。脉浮弦而缓,舌苔薄白而润。
【诊断】病因为寒;病所在太阳、太阴;病机乃表寒兼里虚寒。
【辨证】太阳表证未解,里有太阴脾虚,表寒兼里虚寒。
【治法】解表温里。
【方药】方选桂枝人参汤。
党参10g,干姜10g,白术10g,炙甘草6g,
桂枝12g。
先煮理中汤,后下桂枝,昼夜分温三服。
【疗效观察】2剂而愈。
【按语】此太阳病,外证未除,协热而利,表里不解。
【医案出处】(刘渡舟.经方临证指南.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,1993:104.)
【经典温故】 《伤寒论》第163条:“太阳病,外证未除而数下之,遂协热而利,利下不止,心下痞硬,表里不解者,桂枝人参汤主之。”
病案四
【基本信息】王某,男,40岁,2005年1月17日初诊。
【病史情况】患者腹痛喜按,怕食生冷,大便溏泻,口干咽燥,手足烦热,心悸失眠,四肢酸楚,舌红少苔,脉沉细。在当地治疗不效,遂求治于余。时症见如前,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。实验室检查无异常,排除器质性疾病。
【诊断】病因为寒;病所在太阴、厥阴;病机乃寒邪内陷,气血两虚。
【辨证】太阴脾虚,寒邪内陷,阴(血)阳(气)两虚。
【治法】建中补虚,调养气血。
【方药】方选小建中汤。
桂枝10g,芍药18g,生姜10g,大枣5枚,
炙甘草10g,饴糖30g。
【疗效观察】服药15剂,诸症皆消,随访半年未见复发。
【按语】本病属于阴阳两虚的虚劳证。人体阴阳是互根互用的,往往由一方的虚损而及另一方,导致阴阳两虚、阴阳失调的寒热错杂证。其治疗当尊《金匮要略心典》“欲求阴阳之和者,必于中气,求中气之立者,必以建中也”,故用小建中汤。方中用炙甘草、大枣、饴糖之甘建中而缓急;生姜、桂枝之辛以助阳;芍药之酸以和阴。阴阳调和,其效如神。
【医案出处】[呼敏凤.经方临证应用举隅.河南中医,2007,(12):14.]
【经典温故】 《伤寒论》第100条:“伤寒,阳脉涩,阴脉弦,法当腹中急痛,先与小建中汤;不差者,小柴胡汤主之。”
《伤寒论》第102条:“伤寒二三日,心中悸而烦者,小建中汤主之。”
病案五
【基本信息】崔某,女,35岁。
【病史情况】产后患下利,前医作脾虚论治,曾服不少补脾药而无效。症见下利而口渴,舌绛而苔薄黄,脉沉略滑。初以为厥阴下利,投白头翁汤不效。细询后,知有夜寐不佳,咳嗽而下肢浮肿与小便不利等症。
【诊断】病因为水、热;病所在少阴;病机乃水热互结兼有阴虚。
【辨证】病因为水、热;病所在少阴;病机乃水热互结兼有阴虚。
【治法】清热利水滋阴。
【方药】方选猪苓汤。
猪苓10g,茯苓15g,泽泻10g,滑石10g,
阿胶10g。
【疗效观察】连服5剂后,小便畅利,腹泻随止,其他各症亦消。
【医案出处】(刘渡舟.经方临证指南.天津: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,1993:117.)
【经典温故】 《伤寒论》第223条:“若脉浮发热,渴欲饮水,小便不利者,猪苓汤主之。”
注:搜索并关注山西师承教育微信公众号,了解更多中医专长备考知识。
上一条:实践技能病案模拟练习——二十(便秘验案5例)
下一条:没有啦! |
返回列表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