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案一
【基本信息】郭某,男,38岁。
【病史情况】头项强直不利,俯仰困难,并伴胃脘疼痛,或诊断为颈椎病,或诊断为胃溃疡,但屡治不效。查脉沉弦,舌红而苔水滑,乃问其小便情况,告知白昼小便短少,夜间小便频多,但总有排尿不尽之感,大便偏干。
【诊断】病因为水;病所在太阳;病机乃水邪内停,经腑不利。
【辨证】太阳膀胱停水不化,经腑不利。
【治法】健脾利水。
【方药】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。
茯苓30g,白芍15g,白术10g,炙甘草10g,
生姜10g,大枣7枚。
6剂,每日1剂,水煎服。
【疗效】上方共服6剂,项强变柔,小便畅利而胃脘亦舒。
【医案出处】 (刘渡舟.经方临证指南.天津: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,1993:43.)【经典温故】 《伤寒论》第28条:“服桂枝汤,或下之,仍头项强痛,翕翕发热,无汗,心下满,微痛,小便不利者,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。”
病案二
【基本信息】陈某,女,26岁,2005年5月4日初诊。
【病史情况】患者自诉在某处服3天治疗关节炎药物后(药名不详)出现胃脘疼痛,并发生呕吐数次,迁延10余日。该患者曾在某乡卫生院进行血常规检查,示WBC 11×109/L,大便常规、尿常规检查正常,给予输液、消炎、解痉止痛治疗,不愈,来我处就诊。
现症见:面部红赤,时有寒热,胸脘痞塞而胀,呃逆,泛酸嘈杂,呕吐,心下胃脘疼痛阵作,按之痛甚,二便尚可,舌苔根部黄而稍厚,脉浮滑。。
【诊断】病因为痰、热;病所在少阳;病机乃痰热互结。
【辨证】少阳焦膜痰热互结。
【治法】清热涤痰,降逆开结。
【方药】方选小陷胸汤加味。
黄连6g,半夏12g,瓜蒌子30g,吴茱萸1g,
代赭石10g(打细先煎),柴胡12g,竹茹12g,广木香10g,
橘皮9g。
3剂,水煎服,日1剂。
【疗效】服药3剂,患者胃脘痞结开,心下疼痛止,后以香砂养胃丸调理数日,诸症悉除。
【医案出处】[裴惠民.小陷胸汤的临床应用.基层医学论坛,2010,(14):439.]【经典温故】 《伤寒论》第138条:“小结胸病,正在心下,按之则痛,脉浮滑者,小陷胸汤主之。”
病案三
【基本信息】徐某,女,32岁。
【病史情况】主诉胃脘疼痛,多吐涎水而心烦。查舌质淡嫩,苔水滑,脉弦无力。初以为胃中有寒而少阳不足(查原案),投以桂枝甘草汤加木香、砂仁,无效。再询其症,有烦躁夜甚,涌吐清涎绵绵不绝,且头额作痛。。
【诊断】病因为寒、饮;病所在厥阴、阳明;病机乃肝胃虚寒,浊阴上逆。
【辨证】肝胃虚寒夹饮。
【治法】温中祛寒,和胃化饮。
【方药】方选吴茱萸汤。
吴茱萸9g,生姜15g,党参12g,大枣12枚。
3剂,水煎服,每日1剂。
【疗效观察】服3剂后诸症皆消。
【医案出处】(刘渡舟.经方临证指南.天津: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,1993:124.)
【经典温故】 《伤寒论》第309条:“少阴病,吐利,手足逆冷,烦躁欲死者,吴茱萸汤主之。”
病案四
【基本信息】肖某,男,21岁, 2010年2月2日初诊。
【病史情况】患者近半年多以来,嗳气反复发作,曾经服用过中西药,疗效不佳。现症:嗳气较频,每于饮食、喝水后几分钟出现,有时反酸,腹胀,矢气频,矢气后则舒,口中常泛清水,口黏,纳可,寐可,小便色黄,时有灼热,大便平。望其舌见舌质淡略红,苔薄白;切其脉弦尺沉。
【诊断】病因为郁;病所在厥阴、阳明;病机乃气滞气虚。
【辨证】肝胃不和,气滞气虚。
【治法】疏肝和胃,健脾益气。
【方药】方选四逆散、朴姜夏草参汤、旋覆代赭汤加味。
柴胡10g,白芍10g,枳实10g,炙甘草6g,
川厚朴10g,生姜5片,法半夏10g,党参10g,
旋覆花10g,紫苏梗10g,代赭石15g,炒莱菔子10g,
黄连2g。
7剂,水煎服,每日1剂。
【疗效观察】2010年2月9日二诊:服上药7剂后,患者嗳气、胃胀大减,泛清水减,时有发生,发生的程度也减低,反酸基本已除,大便溏,小便色黄,稍灼热,舌淡红,苔薄白,脉细弦。药已中的,治宜守法守方。处方:守上方,代赭石改30g。7剂,每日1剂,水煎服。
2010年2月13日三诊:服药后,患者嗳气基本不发,口泛清水已除。患者考虑春节后到外地打工,故提前来复诊,并要求带中成药。嘱其服“香砂六君子丸”,每次8~10粒,每天2~3次。2010年3月7日患者电话告之,嗳气基本未发。
【医案出处】(此为伍炳彩治验。)
【经典温故】 《伤寒论》第318条:“少阴病,四逆,其人或咳,或悸,或小便不利,或腹中痛,或泄利下重者,四逆散主之。”
《伤寒论》第66条:“发汗后,腹胀满者,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。”
《伤寒论》第161条:“伤寒发汗,若吐,若下,解后,心下痞硬,噫气不除者,旋覆代赭汤主之。”
病案五
【基本信息】张某,男,50岁, 1990年5月20日初诊。
【病史情况】患者经常胃痛,遇寒反复发作,胃脘痛时喜按喜温,或嗜饼干可缓解,腹胀气滞,大便偏稀,口淡舌滑,脉弦缓。胃镜检查示浅表性胃炎。患者经常用胃乐等药物,虽能取一时之效,但隔三差五,因饮食不慎,或遇寒凉必定疼痛发作,绵延不已。
【诊断】病因为寒、郁;病所在厥阴、太阴、阳明;病机乃肝胃不和,脾虚气滞,寒凝中焦。
【辨证】肝胃不和,脾虚寒凝气滞。
【治法】疏肝和胃,温脾散寒。
【方药】方选四逆散合良附丸加味。
柴胡10g,白芍10g,枳壳10g,郁金10g,
高良姜10g,香附10g,炙甘草5g。
每日1剂,水煎分2次温服。
【疗效观察】此方开出后,患者并未即时服药,仍然服西药、中成药。约过半月之后,患者疼痛又一度发作,且用西药、中成药疗效不显,因而想到试用上方以探虚实,当即取3剂,煎取浓汁温服。药后患者疼痛立止,且胃中温和,感觉异常舒畅,旋即又取7剂,日服1剂。共服10剂后,患者疼痛近半年之内未发作,十分欣慰,后又偶尔发作,取上药服2~3剂,即痛止胃舒。时隔近1年,患者告知此方止痛的神奇功用,故录于此。
【按语】胃脘痛,从中医的脏腑相关学说看,胃痛必须疏肝。因为肝胃相连,肝病及胃,胃病连肝,互相影响。叶天士《临证指南医案》中胃脘痛门,所有胃痛者均用肝药,或疏肝,或泄肝,或养肝,或柔肝,或温肝等。调和脾胃的同时治肝,能起到预期的疗效。本案胃脘痛,其病机即为肝胃不和,脾虚气滞,故用四逆散疏肝理气,合良附丸温运行气,取得良好的疗效。这一治法是中医治胃的特色,以肝胃相连同治,有别于西医治胃不治肝的单一治法。可以认为,中医治疗胃病(包括浅表性胃炎,胃、十二指肠溃疡等)着眼于肝,从肝胃同治入手选方择药,其疗效是优于西药的。
【医案出处】(张光荣.陈瑞春学术经验集.北京:科学出版社,2015:314.)
【经典温故】 《伤寒论》第318条:“少阴病,四逆,其人或咳,或悸,或小便不利,或腹中痛,或泄利下重者,四逆散主之。”
注:搜索并关注山西师承教育微信公众号,了解更多中医专长备考知识。
上一条:实践技能病案模拟练习——十四
下一条:实践技能病案模拟练习——十六 |
返回列表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