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案一
【基本信息】陈某,女,28岁,教师。
【病史情况】患者病起于1958年秋,因工作夜以继日,思索费神,致一度数日未能入睡,当时尚能支持,至工作告毕,便觉头晕眼花,继而颠顶刺痛难忍,旋即呕吐清涎甚多,历3小时之久,方慢慢缓解。越一月,病症复发,其后经常失眠,精神疲惫,平均每月必作头痛一次,症状大致如前。该患者曾就诊于省人民医院及精神病医院,内服西药及电疗未效,渐渐发作更为频繁,至1962年初平均每2~3天发作一次,经期前后尤为剧烈,严重影响工作。
现症见:脉细弱,舌质淡,苔薄白而润。
现症见:面色黧黑,舌苔水滑;切其脉弦,寸有滑象。
【诊断】因为寒、饮;病所在厥阴、阳明;病机乃肝胃虚寒,寒饮上逆。
【辨证】中阳(胃)不足,厥阴(肝)寒饮上逆。
【治法】温阳散寒止痛。
【方药】方选吴茱萸汤。
吴茱萸9g,党参9g,生姜18g,大枣4枚(去核)。
3剂,每日1剂,水煎服。
【医嘱】注意作息规律,调节饮食。
【二诊】 3剂后,患者眩晕减轻,睡眠稍佳,照前方加重分量:吴茱萸15g,党参15g,生姜30g,大枣6枚(去核)。上方共服6剂,患者经水来潮,头痛亦未复发,余症续减。但其面色无华,眼睑苍白,触之手足冷,乃转用当归四逆合吴茱萸汤,以补中降浊,温通血脉。服后又配6剂,并嘱用当归9g、生姜适量煲羊肉常服,以善后调理。半年后患者欣喜相告:头痛未发。
【按语】 颠顶痛者,阳气不足,寒从厥阴经脉而上攻也;呕吐涎沫者,胃中虚冷,寒浊上逆也;胃虚之人,谷气不运,无以生化气血,故脉现细弱而舌色淡也。遵仲景法,主以吴茱萸汤。
【医案出处】 [熊曼琪.刘赤选医案.广东医学(祖国医学版),1964(4):35-36.]【经典温故】 《伤寒论》第243条:“食谷欲呕,属阳明也,吴茱萸汤主之。得汤反剧者,属上焦也。”
病案二
【基本信息】陈某,男,49岁,2008年10月18日初诊。
【病史情况】症见头痛,以颠顶为甚,伴眩晕,口中多涎,寐差,面色黧黑,舌苔水滑,脉弦迟无力。
【诊断】病因为寒、饮,病所在足厥阴肝经,病机乃寒饮上犯清阳。
【辨证】厥阴寒邪夹饮循经上犯清阳。
【治法】温肝散寒,降逆止呕。
【方药】方选吴茱萸汤。
吴茱萸15g,生姜15g,党参9g,大枣12枚。
1剂,水煎服。
【疗效】服药1剂,头痛止而寐仍不佳,改用归脾汤3剂而安。
【按语】 吴茱萸汤证在《伤寒论》中共有三处,一是“食谷欲呕,属阳明也,吴茱萸汤主之”;二是“少阴病,吐利,手足逆冷,烦躁欲死者,吴茱萸汤主之”;三是“干呕,吐涎沫,头痛者,吴茱萸汤主之”。《金匮要略》中尚有“呕而胸满者,茱萸汤主之”之文。其涉及阳明、少阴、厥阴三经病变,但从其方证分析,以肝胃虚寒而气逆为其病机特点。吴茱萸气辛而味苦,气味俱厚而能降,为厥阴寒邪上逆之专药,治呕吐头痛最佳;佐以生姜之辛散,温胃而散饮;合人参、大枣甘温补中,益气以扶虚。全方具有温暖肝胃、散饮降逆之特点。
从所治案例来看,吴茱萸汤证在辨证上均有反映其病机特点的共性,即呕恶吐酸水或多涎,舌淡嫩,苔白润或水滑,脉弦或缓或迟而无力。临床上治疗呕吐、胃痛、头痛、呃逆、胁脘胀满等病症,凡具备上述辨证共性者,用吴茱萸汤为主治,每获良效。
在临证时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特点是,本证往往在夜半子时发作为甚,且伴有寒战。这是因为夜半阴气盛极,寒邪得阴气之助而肆虐;同时,阳气生于夜半,阳气生则与阴寒交争,所以证候加剧而有寒战。对此仲景书中虽然没有明言,但实际上已有所指。《伤寒论》所论“厥阴病欲解时,从丑至卯上”,说明了厥阴气旺之时,必然能与邪气抗争。
吴茱萸为小毒药物,一般用量在3~6g,但用在本方中剂量宜大,可用至9~15g。一方面剂量不大不足以温降厥阴寒邪,另一方面生姜、大枣又能监制并缓解其毒性。吴茱萸汤有多种加味方法。加当归是最常用的一种。当归性温而润,为肝经血分之约,加入本方中寓有气血兼治,温寒而不耗血之妙。其他如胃脘痛甚者加高良姜、香附;胁脘胀甚者加厚朴、半夏;气窜气逆者合苓桂枣甘汤;头目眩晕、心下逆满者合苓桂术甘汤等。所加诸法,亦均与本方证的病机特点相符而又互相关联。
【医案出处】(刘渡舟.经方临证指南.天津: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,1993:126.)【经典温故】 《伤寒论》第243条:“食谷欲呕,属阳明也,吴茱萸汤主之。得汤反剧者,属上焦也。”
《伤寒论》第309条:“少阴病,吐利,手足逆冷,烦躁欲死者,吴茱萸汤主之。”
《伤寒论》第378条:“干呕,吐涎沫,头痛者,吴茱萸汤主之。”
病案三
【基本信息】徐某,男,62岁,1984年9月10日初诊。
【病史情况】患者头痛间断发作已五六年,尤以近半年加重,头痛发作时伴头胀昏蒙,恶心呕吐,不能进食,周身无力,面色萎黄,二便正常。舌淡红,苔白腻,脉弦细。患者曾在宣武医院做过脑电图及CT检查,未见明显异常。
【诊断】病因为风、湿、痰、饮;病所在太阴;病机乃风湿痰饮内停,郁而化热,蒙蔽清窍。
【辨证】痰湿化热,上蒙清窍。
【治法】清利湿热,降逆化痰。
【方药】方选三仁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。
杏仁12g,滑石15g,通草5g,白豆蔻6g,
竹叶10g,川厚朴6g,生薏苡仁15g,法半夏10g,
天麻10g,川芎10g,茯苓12g,白术10g,
生姜6g。
6剂,水煎服,每日1剂。
【疗效观察】服药6剂后,患者头痛、恶心呕吐减轻,但仍觉头胀昏蒙,四肢无力;效不更方,继服8剂,头痛明显好转,恶心呕吐消失,饮食增加,精神转佳;前方去生姜加藁本10g,继进6剂,头痛乃愈,至今未发。
【医案出处】[吕启珍.吴观之运用三仁汤治验.北京中医.1995,(4):7.]
【经典温故】 《温病条辨·上焦篇》第43条:“头痛恶寒,身重疼痛,舌白不渴,脉弦细而濡,面色淡黄,胸闷不饥,午后身热,状若阴虚,病难速已,名曰湿温。汗之则神昏耳聋,甚则目瞑不欲言,下之则洞泄,润之则病深不解。长夏、深秋、冬日同法,三仁汤主之。”
病案四
【基本信息】张某,女,47岁,1999年4月22日初诊。
【病史情况】患者自觉头痛脑胀,心跳,失眠,烦闷,口渴,下肢倦怠无力,舌红苔黄白相兼而腻。。
【诊断】病因为湿、热;病所在少阳;病机乃湿热阻滞三焦。
【辨证】湿热阻络,壅滞气机。
【治法】清泄湿热。
【方药】方选杏仁石膏汤。
杏仁10g,生石膏30g,黑栀子10g,黄柏6g,
半夏10g,生姜10g,枳壳10g,茵陈15g,
射干10g。
7剂,水煎服,每日1剂。
【疗效观察】1999年5月20日二诊:服药有显效,口渴、心烦、头痛脑胀、失眠诸症消失,下肢有力,患者未再求诊服药,唯近几天自觉眼球内疼痛,右侧腹痛,大便后仍欲大便,舌红,苔黄白相兼而厚、略干,改用柴平汤合大黄黄连泻心汤调治而愈。
【医案出处】(陈明,刘燕华,李芳.刘渡舟临证验案.北京:学苑出版社,1996.)
【经典温故】 《温病条辨·中焦篇》第72条:“黄疸脉沉,中痞恶心,便结溺赤,病属三焦里证,杏仁石膏汤主之。”
病案五
【基本信息】李某,女,49岁,教师。
【病史情况】患者于2002年4月26日晚上开始突然头痛,2小时后,出现呕吐,继而四肢体冷,牙关紧闭,意识不清,测血压180/110mmHg。入我科就诊时,头痛剧烈,呕吐咖啡色液体约500mL,CT扫描结果示蛛网膜下腔出血。查体:体温37.2℃,脉搏86次/分,呼吸16次/分,颈项强,克尼格征(+),布鲁斯基征(+),巴宾斯基征(—)。入院后开始用西药治疗,主要以止血、抗感染和脱水剂治疗,患者呕吐渐停,但头痛、项强等症未明显改善。
现症见:头痛,项强,且体温达38.5℃,烦躁不安,面色潮红,大便干结,舌红无苔,脉数。
【诊断】病因为热、风;病所在厥阴;病机乃热极生风上亢,灼伤营血。
【辨证】肝肾阴虚,肝风内动,兼以热入营血。
【治法】平肝清热息风,凉血止血养阴。
【方药】方选羚角钩藤汤加减。
羚羊角片3g,钩藤15g,生地黄15g,玄参15g,
全蝎10g,牡丹皮10g,菊花12g,郁金12g,
葛根30g,石决明30g,金银花30g,忍冬藤30g。
3剂,水煎服,每日1剂。。
【医嘱】畅情志,忌食肥厚之品。
【疗效观察】服药3剂,患者发热退净,头痛减轻,烦躁已除,舌红,脉滑数,以前法调整处方而进,药用生地黄、玄参各15g,牡丹皮、白芍、郁金各10g,钩藤、菊花、柏子仁、酸枣仁各12g,甘草、川芎各6g,金银花、石决明、葛根各30g;服药4剂,患者头痛大减,烦躁除,睡眠安好,大便已行,舌红,脉弦数;继服上方1周,患者头痛止,诸症悉减,唯颈项稍强,舌红苔薄,脉弦数,上方减玄参、甘草,加麦冬10g、沙参12g滋养阴液,以善其后,痊愈出院。
【按语】中医学认为此病是肝肾阴虚,肝阳上亢,升发太过,化火生风,头部气血逆乱所致。其发病条件在于“风”,指肝风夹火、痰等邪气;病机在于阴虚阳亢,本虚标实,上实下虚;头痛为本病之重要特征。本病是因肝风肝火相煽而发,故用钩藤、石决明平肝重镇。头疼剧烈者加羚羊角。羚羊角咸寒入肝,善泻肝火,凉肝息风最佳。钩藤清热平肝,息风定痛功效甚佳。石决明为凉肝清肝要药。方中玄参、生地黄清热养阴,凉血而止血;白芍平肝养血;柏子仁、酸枣仁柔肝养血,且能镇静安神。本病属中风一门,因阴虚阳亢,风火相煽,气血逆乱于头脑,治疗当以沉降潜镇之品,为何要用葛根呢?因为葛根古时就用以治项强,虽然本病之项强因于肝风内动,阴虚血少,阴津不能上承濡养筋脉,方中大量镇肝息风潜阳之品,加一味葛根,以功能“起阴气”,滋养筋脉,舒其牵引强痛,筋脉得以濡润而项强拘挛自可缓解。这样升降之药配合使用,降者自降,升者自升,升降有序。本案在用葛根治疗项强的同时配以全蝎,其息风止痉之力大增,而性质又较平和,两相配合,强痛挛急可止。
【医案出处】[姬同超.羚角钩藤汤配西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50例.陕西中医.2008,29(2):205.]
【经典温故】 《重订通俗伤寒论·羚角钩藤汤·何秀山按》:“肝藏血而主筋,凡肝风上翔,症必头晕胀痛,耳鸣心悸,手足躁扰,甚则瘈纵,狂乱痉厥,与夫孕妇子痫,产后惊风,病皆危险。故以羚、藤、桑、菊熄风定惊为君,臣以川贝善治风痉,茯神木专平肝风。但火旺生风,风助火势,最易劫伤血液,尤必佐以芍、甘、鲜地,酸甘化阴,滋血液以缓肝急;使以竹茹,不过以竹之脉络通人之脉络耳。此为凉肝熄风,滋液舒筋之良方,然惟便通者,但用甘咸静镇,酸泄清通,始能奏效。若便闭者,必须犀连承气,急泻肝火以熄风,庶可救危于俄顷。”
注:搜索并关注山西师承教育微信公众号,了解更多中医专长备考知识。
上一条:实践技能病案模拟练习十三
下一条:实践技能病案模拟练习——十五 |
返回列表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