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案一
【基本信息】李某,男,56岁,工人,1982年10月6日初诊。
【病史情况】患者平素体弱经常感冒,嗜烟酒,断续咳嗽已2月余,近10天来咳嗽加剧,心烦口渴,汗出而喘,痰稠带血丝,胸疼头痛,胸透示左中下部及右中部肺炎,体温39.2℃,舌红脉细而数,经静脉滴注青霉素,并口服消炎、镇咳、退热药3日,均无效。
现症见:高热持续40℃不退,汤饮不下,大便旬日未解,小便短少,唇焦齿黑,舌绛,脉细数无力,头面部汗出如珠,声音微弱,骨瘦如柴,病势垂危。
【诊断】病因为燥(热)、痰;病所在太阴(气分);病机乃燥热夹痰,肺津受损,肺气失宣。
【辨证】燥热夹痰伤及肺阴,肺气失宣,津液枯涸。
【治法】法宜清热化痰,养肺生津;
【方药】方选清燥救肺汤。
生石膏30g,白人参9g,桑叶9g,麦冬15g,
胡麻仁9g,杏仁9g,炙枇杷叶12g,地骨皮15g,
玉竹30g。
2剂,每日1剂,水煎服。
【医嘱】戒烟戒酒,不宜食用辛辣香燥之品,以免伤阴化燥助热。
【二诊】服上方2剂,患者病情稳定,烦热减轻,体温降至39.1℃,继用生石膏30g、人参9g、桑叶9g、麦冬5g、胡麻仁12g、杏仁9g、阿胶12g、炙枇杷叶12g,加知母9g、川贝母9g、沙参30g,以增清热化痰、滋养肺阴之力。续服3剂,患者体温正常,咳喘未作,后在此基础上加减服药30余剂,经胸透两肺炎变消失,肺野清晰,能下床活动,思饮食,大便每日1次,继续调理脾胃,养阴补肺而安。
【按语】此例乃燥热伤肺之重证,其治宜以润肺燥、养肺阴为法,清燥救肺汤与之切合。去阿胶者,恐性腻,患者虚而不受也;加地骨皮、玉竹者,以增清热养阴生津之功。
【医案出处】[曹东,来圣丽,来圣祥.来春茂运用清燥救肺汤治疗肺系病变68例.云南中医中药杂志,1995,(2):17.]
【经典温故】《温病条辨·上焦篇》第58条:“诸气膹郁,诸痿喘呕之因于燥者,喻氏清燥救肺汤主之。”
病案二
【基本信息】刘某,男,14岁,2009年2月6日初诊。
【病史情况】患者1周前因发热恶寒不治而见高热不退,咳嗽,入某医院诊疗,诊为肺部感染,经多种抗生素治疗7天,低热不退,体温37.8℃左右,咳痰少而黏,口舌干燥但热饮而不多,大便干结难解但腹无所苦,舌质干红少苔,脉细稍数。
【诊断】病因为痰、热;病所在太阴、阳明;病机乃邪热内传损耗阴津,炼津成痰。
【辨证】余热未尽,炼津成痰,肺胃阴虚。
【治法】法宜养阴清热,滋养肺胃;
【方药】方选沙参麦冬汤。
南沙参15g,北沙参15g,杏仁10g,麦冬10g,
玉竹15g、桑叶10g,天花粉15g,生白扁豆10g,
玄参15g,川贝母3g。
3剂,每日1剂,水煎服。
【医嘱】注意饮食。
【二诊】2009年2月10日二诊:药后患者热退、便通、咳除,唯食欲欠佳,舌红少苔,脉细不数,此为肺胃阴伤渐复,原方去玄参加怀山药15g,再进5剂而愈。
【医案出处】(陈宝国.中医经典方证案例研究.南昌: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,2012.)
病案三
【基本信息】徐某,男,38岁,因反复咳嗽5年,加重半月就诊。
【病史情况】半月前患者因受寒后鼻塞、流涕、咳嗽、咯黄稠痰,自服抗生素(具体药名、剂量不详)2天后无效,到某医院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,予头孢唑啉钠3g、甲硝唑100mL静脉滴注,每日2次,7日后仍干咳不已,胸闷,自服阿莫西林、甘草片、咳必清和多种止咳糖浆仍无效,严重影响工作和休息。
现症见:咳嗽、痰少、神疲乏力、口干咽燥、胸闷、盗汗、舌红、少苔、脉细数。
【诊断】病因为阴虚、痰;病所在太阴、阳明;病机乃肺阴亏耗,兼有燥痰。
【辨证】肺阴亏耗。
【治法】法宜养阴生津,润肺止咳;
【方药】方选沙参麦冬汤加减。
沙参15g,麦冬15g,川贝母15g,桑叶9g,
杏仁9g,白术15g,天花粉9g,百合10g,
青蒿9g,桑白皮10g,款冬花15g,甘草6g。
3剂,每日1剂,水煎服。
【医嘱】注意天气变化,做好防寒保暖,避免受凉,不宜食用香燥之品,以免化燥伤阴。
【疗效】连服3剂,患者诸症痊愈;随访半年,未有复发。
【按语】用西药后,急性炎症已消退,但患者正气受损,肺胃阴伤,遗留咳嗽。咳嗽之病因较为复杂,有外感内伤之别,五脏均可致咳,但以肺咳多见。笔者临床凡见各种急性呼吸系统疾病恢复期之咳嗽,有肺阴亏虚之象者,多以沙参麦冬汤为主,取其甘寒养阴之功,随证加减,颇获良效。痰黄有热象酌加知母、黄芩;痰中有血丝者可加栀子、牡丹皮;咳而气促则加五味子收敛肺气;兼胸闷脘痞者加陈皮、枳壳;体虚乏力者加党参、黄芪;咳嗽剧烈者可加紫菀、款冬花等。
【经典温故】《温病条辨·上焦篇》第56条:“燥伤肺胃阴分,或热或咳者,沙参麦冬汤主之。”
【医案出处】[徐友英.沙参麦冬汤临床应用举隅.贵阳中医学院学报,2008, 30(5):48.]
病案四
【基本信息】郑某,男,17岁,1993年12月1日初诊。
【病史情况】患者自诉咳嗽月余,西医诊断为支气管炎,中西药物治疗罔效。刻诊:咳声连绵,咯吐白色黏痰甚多,胸闷头重,身倦肢懒,伴有颐肿,耳中流出黄色渗出物,舌红,苔白腻,脉浮濡。询其致病之原,因升学考试,功课繁重,心中急躁,睡眠不佳,又患感冒而发病。刘老观其舌苔白厚,脉又浮濡。
【诊断】病因为湿、热;病所在少阳、阳明、太阴;病机乃肺气失宣,热蒸湿困。【辨证】湿热内蕴,气机不利。
【治法】法宜清利湿热,宣肺止咳;
【方药】方选甘露消毒丹加减。
白豆蔻10g,藿香10g,茵陈15g,滑石15g,
通草10g,菖蒲10g,黄芩8g,连翘10g,
浙贝母14g,射干10g,薄荷2g(后下),桔梗10g,
杏仁10g,前胡10g。
7剂,每日1剂,水煎服。
【医嘱】嘱其忌食油腻厚味助湿之品。
【二诊】服至7剂,患者咳嗽明显减轻,胸闷体疲亦大有好转。现痰未全净,大便偏干,提示有湿浊化热之象,上方减前胡、桔梗,加竹叶10g、水红花子10g利湿清热,从三焦驱邪外出。
【三诊】三诊时,患者咳嗽基本痊愈,颐消耳不流水,见其苔尚有腻,乃用化湿和中之方,巩固疗效而愈。
【按语】湿咳缘于湿热弥漫三焦,肺气失于宣降。临床表现为持续性咳嗽与喘,咯痰较多,苔白而厚,脉来濡细,伴有胸满体倦、头重、少食等,病程缠绵反复。《黄帝内经》有“秋伤于湿,冬生咳嗽”及“秋伤于湿,上逆而咳”的记载。叶香岩《温热论•三时伏气外感篇》说:“夏季湿热郁蒸……上行犯肺,必生咳嗽喘促,甚则坐不得卧,俯不得仰。”王孟英云:“非天气有偶偏,即人气有未和也。”刘渡舟教授认为,湿咳虽属外邪所伤,然和人体内生之湿热紧密相关。素有痰湿之人,复感外邪,新旧合邪,痹阻于肺,最易发为湿咳之病。甘露消毒丹是治疗湿温时疫的一张名方,具有化浊利湿、清热解毒之功。刘渡舟教授在用药构思上提倡治上焦宜芳化,用藿香、佩兰、菖蒲、白豆蔻等药;治中焦宜苦温,遣厚朴、苍术、陈皮等药;治下焦宜淡渗利湿,以薏苡仁、茯苓、通草、滑石、泽泻之属。若湿热胶结,不能外达,在利湿的前提下佐以清热之药。选用甘解消毒丹治疗湿咳,盖因湿热为患,阻滞三焦,痹塞气机发为咳喘。以本方清热于湿中,渗湿于热下,俾湿化热清,气机畅利,则诸症自除。
【医案出处】[刘燕华.刘渡舟教授运用甘露消毒丹治疗湿咳病案3则.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,1995(3):53.]
【经典温故】《温热经纬·卷五·方论·甘露消毒丹》:“此治湿温时疫之主方也。六元正纪,五运分步,每年春分后十三日交二运。徵,火旺,天乃渐温。芒种后十日交三运。宫,土旺,地乃渐湿。温湿蒸腾,更加烈日之暑,烁石流金,人在气交之中,口鼻吸受其气,留而不去,乃成湿温疫疠之病,而为发热倦怠,胸闷腹胀,肢酸咽肿,斑疹身黄,颐肿口渴,溺赤便闭,吐泻疟痢,淋浊疮疡等证。但看病人舌苔淡白,或厚腻,或干黄者,是暑湿热疫之邪尚在气分,悉以此丹治之立效,并主水土不服诸病。”
病案五
【基本信息】赵某,女,46岁,1998年5月初诊。
【病史情况】患者1个月前因外感致咳嗽,虽经中西药物治疗,咳嗽不愈并转剧,呈刺激性干咳,喉痒,咳甚时胸闷、憋气,舌边尖红赤有芒,苔薄白,脉弦微数。西医查体:双肺呼吸音增粗,无干湿啰音。胸片示:双肺纹理增重。
【诊断】病因为风、热;病所在太阴;病机乃外感失治,风热内郁,肺失宣降。【辨证】邪热郁闭于里,肺失宣降。
【治法】法宜清热宣肺,透解郁热;
【方药】方选升降散加减。
僵蚕10g,蝉蜕6g,姜黄6g,大黄6g,
麻黄6g,杏仁10g,桑白皮20g,芦根20g,
甘草6g。
3剂,每日1剂,水煎分2次服。
【二诊】3剂,患者喉痒消失,咳嗽减轻;又4剂,遇刺激性气味已不咳,予前方加陈皮10g、云茯苓20g,调理4剂而愈。
【按语】此例由外感引发,属外感咳嗽范畴。《医约•咳嗽》云:“咳嗽毋论内寒外热,凡形气俱实者,宜散宜清,宜降痰,宜顺气。若形气俱虚者,宜补宜调,或补中稍佐发散清火。”方中僵蚕、蝉蜕解热散结开郁,取升清之意,同时又能解痉止咳;姜黄行气散结,大黄泻热下行,给热以出路;更配以麻黄、杏仁、桑白皮等肺经专药,宣肺清热,共奏宣肺止咳、解热散结之功。
【医案出处】[孙增涛.升降散治验举隅.天津中医,1999,(4):44.]
【经典温故】《伤寒瘟疫条辨》:“温病亦杂气中之一也,表里三焦大热,其证治不可名状者,此方(升降散)主之。”
上一条:实践技能病案模拟练习
下一条:实践技能病案模拟练习五 |
返回列表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