服务电话:15319456255

考试辅导

积极传承推广中医文化,发扬中华文明,

帮助更多人享有一技之长,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中医药人才。

备考资料

毫针针刺常见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
发布时间:2024-07-11      点击次数:544

1.晕针:

多见于初次接受针刺的患者,由于精神紧张、体位不适、针刺刺激过强等,患者会突然出现头晕目眩、面色苍白、心慌汗出、晕厥等。应立即停止针刺,将针全部起出,让患者去枕平卧,可指掐或针刺水沟、素髎、内关、合谷、太冲、足三里、涌泉等急救穴,并采取其他必要的处理措施。

  2.滞针:

由于患者精神紧张,或针刺后患者因疼痛局部肌肉痉挛,或进针后患者体位变动,使肌肉纤维缠绕针体,导致行针时或留针后针下滞涩,行针或出针困难,使患者感觉疼痛。应嘱患者放松,或在滞针腧穴附近,进行循按或扣弹针柄,或在附近再刺一针。

  3.弯针:

由于手法不熟练,或针下碰到坚硬的组织,或留针时患者体位变动,或因滞针处理不当,使针柄改变了进针或留针时的方向,行针及出针困难,患者感到疼痛。应停止行针,将针顺着弯曲的方向缓慢退出。

  4.断针:

由于针具质量不佳,或行针时过于用力,使针折断在人体内。用左手拇示指在针旁按压皮肤,使针的残端暴露体外,右手用镊子将针拔出;若折断部分深入皮肤时,应在X线下定位,手术取出。

  5.血肿:

由于刺破血管导致微量的皮下出血,出现局部青紫或包块,一般不必处理,可自行消退。若局部肿胀疼痛剧烈,可采用先冷敷后热敷之法。

  6.气胸:

  针刺胸部、背部和锁骨附近的穴位过深,刺穿了胸腔和肺组织,气体积聚于胸腔而导致气胸,患者会出现胸痛、胸闷、呼吸困难等。一旦发生气胸,应立即起针,并让患者采取半卧位休息,切勿恐惧而翻转体位。一般漏气量少者,可自然吸收;对于严重病例需及时组织抢救,如胸腔排气、少量慢速输氧等。


您感兴趣的信息
上一条:毫针针刺禁忌症及治疗注意事项
下一条:没有啦!

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