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一)中风病(急性脑血管病)
中风病是以突然昏仆,不省人事,半身不遂、口角歪斜、语言不利,或不经昏仆仅以口歪、半身不遂为临床主症的疾病。本病的形成,主要在阴阳失调的情况下或因忧思恼怒,或以劳累、房劳等因,致风阳煽动,心火暴盛,风火相并,气血上逆;或因嗜酒,恣食厚味,脾虚痰热内盛,化火动风,风火挟痰上扰,蒙蔽清窍,发为中风。本病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《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》中风病的诊断标准。
临床上根据意识有无障碍而分为中脏腑和中经络,本节主要讲述中经络的毫针治疗。
【治则治法】疏通经络,行气活血。
【操作步骤】
取穴:百会、风池、曲池、外关、合谷、环跳、阳陵泉、足三里穴。可随症配穴,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,便秘加天枢,语言不利加廉泉。
刺法:直刺,行提插捻转手法。风池穴操作时针尖向鼻尖方向斜刺0.8~1.2寸,廉泉穴向舌根斜刺0.8~1.5寸。
疗程:急性期每日1次,恢复期及后遗症期隔日1次,每次留针20~30分钟,10次为1个疗程。
(二)头风(紧张性头痛、血管神经性头痛)
头痛是指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。脑为“髓海”,头为诸阳之会、清阳之府,五脏六腑之气皆上会于头。外邪侵袭或内伤诸疾皆可导致气血逆乱,瘀阻脑络,脑失所养而发生头痛。本病诊断参照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》中有关标准。
头痛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两大类,本节主要讲述内伤头痛的毫针治疗。
【治则治法】疏经活络,行气活血止痛。
【操作步骤】
取穴:百会、风池、合谷、太冲、头维,可随症配穴,少阳头痛加率谷、角孙;太阳头痛加天柱、太阳;阳明头痛加攒竹、印堂。
刺法:头部穴位多予以斜刺或平刺,肢体穴位多直刺。风池穴操作时针尖向鼻尖方向斜刺0.8~1.2寸,或平刺透风府穴。进针后行提插捻转手法。
疗程:每次留针30分钟,每日1次,10次为1个疗程。
(三)面瘫病(周围性面神经麻痹)
面瘫病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。其表现为一侧面部松弛,额纹消失,眼裂增大,鼻唇沟变浅,口角下垂,并被牵向健侧,不能蹙额、皱眉、示齿、鼓颊等动作,部分患者初期耳后疼痛,还可出现味觉减退或听觉过敏,甚至外耳道出现疱疹等。本病多由络脉空虚,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、少阳脉络,致经气阻滞,筋脉失养,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。其诊断参照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》中有关标准。
【治则治法】活血通络,疏调经筋。
【操作步骤】
取穴:风池、翳风、地仓、颊车、合谷穴。随症配穴:鼻唇沟平坦加迎香;鼻中沟歪斜加水沟;颏唇沟歪斜加承浆;目不能合加阳白、攒竹或申脉、照海。
刺法:对于面部穴位,初起宜浅刺、轻刺,一周后酌予平刺透穴或斜刺。
疗程:每次留针20~30分钟,每日1次,10次为1个疗程。
(四)肩凝症(肩关节周围炎)
肩凝症是以肩部弥漫性疼痛伴活动受限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。其表现为日轻夜重,晨起关节活动后疼痛减轻,局部可伴有广泛的压痛,手臂外旋、外展、上举、后旋等动作受限。后期病变组织发生粘连,功能障碍逐渐加重,形成“冻肩”,最后导致肩关节功能丧失。本病早期以疼痛为主,晚期以功能障碍为主。一般认为,肩部受凉、过度劳累、慢性劳损与本病的形成有关。其诊断参照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》中有关标准。
【治则治法】疏筋通络,行气活血。
【操作步骤】
取穴:肩髃、肩髎、肩前、阿是穴、条口穴。可随症配穴:上臂痛加臂臑、曲池;肩胛痛加曲垣、天宗。
刺法:直刺。
疗程:每次留针20~30分钟,每日1次,10次为1个疗程。
(五)腰痛病(急性腰扭伤、腰椎间盘突出症)
腰痛病是以自觉腰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病证,表现为腰部重痛、酸麻,拘急不可俯仰,或痛连臀腿。本病的发生主要与感受外邪、跌仆损伤等有关。其诊断参照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》中有关标准。
本病分为寒湿腰痛、瘀血腰痛和肾虚腰痛三大类,本节主要讲述瘀血腰痛的毫针治疗。
【治则治法】舒经通络,活血化瘀。
【操作步骤】
取穴:肾俞、腰夹脊、委中、阿是穴。
刺法:直刺。
疗程:每次留针20~30分钟,每日1次,10次为1个疗程。
(注:上述治疗方法相关内容仅作为学员参考学习,不作为相关病症的实际治疗方法)
上一条:毫针针刺操作基本方法
下一条:毫针针刺禁忌症及治疗注意事项 |
返回列表 |